進入10月份之后,農戶們就該準備冬小麥播種的事了。提前采取選種、曬種、種子包衣等種子處理措施,是小麥播種以前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選種:就是把備播的種子用一些方式再篩選一遍,剔除蟲蛀粒、秕粒、病粒、小粒和草籽等,尤其是禾本科雜草(俗稱野麥子)的草籽和品種退化的種子。將來生長出來的小麥不但健壯整齊,打下增產的基礎,也減少了選擇和噴灑除草劑的麻煩與成本。選種的方法很簡單,種子少,就稍微辛苦一點,用簸箕就行;種子多,近幾年很多地方的農資零售店都配備了選種機,免費服務。此項措施,比較簡單,但很有必要,千萬不要忽視。
曬種:播進土壤中的小麥種子的萌發和出苗需要一段時間,一般5天左右。生產中盡量實現快速出苗??焖俪雒绮坏姆N子內部儲存的營養物質少,有利于出土后幼苗迅速長出三片展葉,依靠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營養養活自己,苗子更健壯。同時,剛從種子伸出的嫩芽迅速闖過活動著各種病菌的土層,實際上減少了被侵害的風險,腥黑穗病、紋枯病的發病幾率就會降低。要想種子快速萌發出苗,就要快速打破種子的休眠狀態,迅速從“睡夢”中蘇醒過來。在播種前幾天選一個好天氣把種子攤開曬一曬,就是一種快速打破種子休眠的簡便措施。
拌種:所謂拌種就是先用少量水化開藥劑再和種子拌在一起,使藥劑均勻沾附在種子表面。藥劑拌種可以消滅或減少種子上或種子周圍土壤中的病菌、害蟲等,具有內吸作用方式的殺菌劑、殺蟲劑,更適合拌種。用微肥或調節劑拌種,可以促使小麥種子快速萌發和幼苗生長。因此,這幾年,殺菌殺蟲和促進生長,三合一型種子處理劑,更受農民歡迎。但藥劑拌種不是萬能的,用什么藥劑拌、拌種藥劑的質量、拌種方法等等,都有技術要求。
拌種目的要明確:拌種只對土傳或種傳病害、地下害蟲和部分地上害蟲有效,用微肥或調節劑拌種是對土壤施肥的一種補充,不能替代施肥。對小麥,拌種對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叢矮病等病害,螻蛄、蠐螬、金針蟲、蚜蟲、灰飛虱等有效,對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地老虎、麥葉蜂等無效或效果不明顯。
選擇拌種藥劑要有針對性:拌種劑中的有效成分,無論是殺菌劑還是殺蟲劑,作用對象是有限的,往往對某些病或蟲有效,對其它的病蟲無效或效果不明顯。因此,選擇拌種劑種類的基礎是當地小麥上適合拌種處理的病害和蟲害。比如,全蝕病嚴重,就要選擇硅噻菌胺、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成分,根腐病和黑穗病類嚴重用苯醚甲環唑就可以,防控麥蚜,選擇吡蟲啉或噻蟲嗪等。
選擇生產工藝和質量好的拌種劑:適合拌種的藥劑劑型有可濕性粉劑、懸乳劑、干拌種劑、懸浮種衣劑等等。盡量選擇后兩個有成膜包衣功能的劑型。不同品牌的同一劑型的產品,在質量上往往有明顯的差別,選擇的時候不必迷信高價格的、新上市的奇特產品,最好選擇有過使用歷史且口碑好的產品。
拌種劑中的成分不是越多越好: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有效成分是基礎。成分種類太多,相互間的化學反應更復雜,就有影響出苗的風險。因此,拌種劑的成分不是多多益善,夠用就行。
提前拌種才科學:拌種包衣的原理就是給種子穿上一層只透水不漏藥的藥衣,這層藥衣穿的是否穩固,和藥劑在種子上的作用時間有關,提前拌種會使藥劑更好的沾附在種子上發揮更長的時間。所以,要提前給種子拌種包衣,至于提前到幾天合適,至少三天。
最好用專用機器拌種包衣,注意控制藥、種、水比例:使藥劑在種子表面形成一層均勻牢固的薄膜是種子拌種包衣的基本要求。因此,最好利用功能性強的專用種子包衣機器。在拌種前最好先做一個藥、種、水的比例試驗,找到最佳比例后再操作。拌好以后,先晾曬一會再把種子裝進透氣性較好的袋內放到干燥通風處備播。
選種、曬種、拌種,都不是很復雜的播前準備,但對小麥的生長很重要,操作的時候細心一點,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選種、曬種、種子包衣等種子處理時,這些誤區一定要注意。
誤區一:上了“顏色”就是種子處理
首先看下種子處理的概念:在種子播種前對種子進行物理或者化學方法的處理。包括清洗、干燥、消毒、春化、藥劑處理等。
并不是上了顏色的種子就是種子處理,很多不法商販抓住這一誤區,賣了不少僅顏料染色的種子。
藥劑處理包含:浸種、拌種、包衣、丸化等多種方式。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種植處理劑可分為種衣劑和拌種劑,簡單的理解,種衣劑是拌種劑的升級版,科學含量更高。
拌種劑的組成:有效成分+輔料(顏料等)
種衣劑的組成:有效成分+輔料(顏料等)+成膜劑+緩釋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抗旱劑/防凍劑/防腐劑+活性劑
誤區二:種子處理就不用施肥用藥
有些商家過分營銷,讓廣大種植戶對種子處理產生了誤區。種子處理可以有效的防病、防蟲,甚至可以達到壯苗的效果,發揮肥料的作用,但任何種子處理產品都無法替代農藥和肥料。
種子處理在作物整個生長期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但仍需要根據作物的生長狀態、以及當地的水土現狀,進行科學用藥和施肥。尤其到了作物生長中后期,藥劑在環境中發生自然分解,或者被作物吸收,逐漸失去了效果。
誤區三:為拌種而拌種,只要不裸播就好
人人都說拌種好,但拌種并不是萬能的。拌種只對土傳或種傳病害、地下害蟲和部分地上害蟲有效,用微肥或調節劑拌種是對土壤施肥的一種補充,不能替代施肥。拌種劑中的有效成分,無論是殺菌劑還是殺蟲劑,作用對象是有限的。
因此選擇拌種劑要有針對性,科學拌種,有的放矢。區域內什么病蟲害嚴重,就要針對性的選擇產品。全蝕病嚴重,建議選擇硅噻菌胺、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成分。根腐病和黑穗病類嚴重,建議選用苯醚甲環唑,防控麥蚜,選擇吡蟲啉或噻蟲嗪。
另外要根據小麥品種來選擇合適的包衣,以達到彌補先天不足的目的,有效降低品種劣勢。
誤區四:包衣成分越多越好
有人說,既然拌種劑這么神奇,那就多多益善,各種成分都來一點,豈不是一勞永逸!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是藥三分毒,不合理的復配會對種子造成極大的傷害。成分種類太多,相互間可能產生化學反應。
誤區五:產品越貴效果越好
俗話說一分價錢一分貨,有些農戶選擇拌種劑,就要選擇最貴的。當然貴的產品自然會有優勢,但是并不一定是最適合的。種子處理劑的劑型有可濕性粉劑、懸乳劑、干拌種劑、懸浮種衣劑等,建議選擇后兩個有成膜包衣功能的劑型。不同品牌的同一劑型的產品,在質量上往往有明顯的差別,選擇的時候不必迷信高價格的、新上市的奇特產品,一方面要根據自己需求選擇合適產品,另一方面要選擇有過使用歷史且口碑好的產品。
誤區六:出芽率低就是包衣惹的禍
種子處理劑固然是好東西,但也是在爭議中成長起來的。最近幾年多有因為種子處理導致出苗率低,甚至不出苗的事件爆出,糾紛不斷。而一旦問題暴露,多數人都將矛頭指向種子處理劑。這個鍋不應該完全由種子處理劑來背。
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問題確實是種子處理的原因。比如不正規產品,添加隱形成分,盲目用于非登記作物等,但只要選擇正規廠家和品牌的產品,這些問題一般不會出現,其安全性已經經過田間試驗/實驗示范,得到了登記部門的認可。之所以會出現問題,更多的原因是由使用不當(用量過多),高溫、低溫、高濕、干旱等極端條件造成的。